close

美中貿易戰的議題延燒數月,但一下說要打,一下說不打,媒體怪罪川普「難以預測」,此「不確定性」確實為台灣企業增加不少經營風險,使得國內經貿官員與老闆們好生困擾。如何「預測」美中貿易「戰爭」是否會成真?本文根據3月份以來美中貿易磨擦的背景,運用非合作賽局理論進行推演,並依據可能的結果討論台灣因應之道。

首先,賽局的參與者有2人,可使用的策略有2個「開打」或「不打」,雙方獲得的報償是對稱的,不會出現美國報償大於中國,或反過來的情形。假設任一方開打貿易戰,對雙方都會有損失,用協商獲得對方讓步(不打),雙方的獲利最大。

第一個賽局模型的前提是雙方經由理性評估產生最後決策。模型顯示,不管美國的策略如何,「不打」是中國報償最高的理性選擇。反過來,不管中國的策略如何,「不打」也是美國報償最高的選擇。兩國「不約而同」的最佳策略都是「不打」。美中以談判取代開戰,可獲硬碟救援得的報償最高,更符合理性的預期。

第二個賽局的前提改為,雙方的決策是基於「面子」而不是基於「腦子」(理性),賽局可能會得出相反的結果。假設基於民族自尊之類的面子問題,中國會傾向選擇「開打」作為策略,美國也一樣,基於害怕遭到恥笑,選擇「開打」做為保住面子的策略,並小看對方是「弱雞」(chicken),美中就會進入著名的「弱雞賽局」(Chicken Game),納許均衡是美中「開打」貿易戰。此時美手機資料救援中兩國就像兩車對向急駛,沒有人願當弱雞,最終碰撞在一起,全球貿易與經濟很難樂觀。

因此,在美中貿易磨擦不確定性提高的背景之下,台灣廠商該如何因應?整體而言,台商要面對的風險有關稅提高、匯率變動、以及高度的政治不確定性等外部風險。對在中國設廠生產的大型企業來說,投資美國、回到台灣設廠、或者配合新南向政策到東南亞國家設立生產基地,有助分散美中貿易戰的風險。

對大多數中小型台商而言,遷廠離開中國可能就不是容易的選項。過去研究指出,台灣廠商具有結盟外部廠商,跟大型跨國企業競爭的特殊能耐。如果真的非遷廠不可,也必須考量不破壞原有的群聚效果。此時,政府的引導政策就顯得十分重資料救援要。

現在的手機為了私密資料安全性做了許多防範,但是對手機資料救援來說難度就更高,造成救援的費用不低,而且還不一定能救出來,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手機資料的備份方法,以免遇上了,大多只能選擇放棄。這篇講的是備份的概念,不會針對某一套工具做教學,因為現在的工具很多,只要能找到相同功能的就可以。現在的手機,為了私密資料安全性做了許多防範,但是對資料救援來說難度就更高,造成救援的費用不低,而且還不一定能救出來,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手機資料的備份方法,以免遇上了,大多只能選擇放棄。這篇講的是備份的概念,不會針對某一套工具做教學,因為現在的工具很多,只要能找到相同功能的就可以。本機備份是最基本的,像是 iPhone 使用 iTunes 來備份,Android 使用各廠商的備份工具,但是很多人會因為還要接上電腦並且要花一段時間而懶得備份,最後資料還是遺失,這個步驟建議最少每個月做一次以免意外發生。

身邊聽過許多次,往往都是把資料(照片、文件)丟在一般的 1T ~ 2T 隨身硬碟、記憶卡內,即使有些隨身硬碟標示著軍規防摔,但還是避免不了移動時的搖晃,因而產生壞軌,結果資料就這樣流失了。在所有硬碟種類之中,隨身硬碟反而因為他方便攜帶,使用時容易搖晃是最為容易損壞的。往往身邊常聽到的案例都是隨身硬碟炸裂。在資料安全中,最簡單最無腦,但又有保障的建置方式就是多買 1 ~ 3(包含原本是 2 or 4)顆硬碟來建立 RAID。而RAID 模式這麼多種,之中在資料安全上最為安心的則是 RAID 1(鏡射一份資料)及 RAID 6、RAID 10(鏡射一份資料並兼顧大容量)。對於初學者來說,只需要透過 NAS 系統內建的 RAID 輔助工具來完成 RAID 的建立,變擁有一份資料備份的保障。完全不需要做其他設定陣列模式就會自動幫你備份一份資料呢。

政府首要的工作是維持匯率以及股市的穩定,以減少不確性、降低企業經營風險。接著著手規畫,引導台商回到台灣設立生產據點,順應工業先進國家製造業回流的潮流。策略規劃上,須從整條供應鏈的高度思考,讓回流的廠商能繼續享有群聚的效應,以降低生產成本,強化產品國際競爭力,並抵消關稅提高及需求萎縮的負面衝擊。

其次,設法擴充國內的需求,以部分抵消萎縮的國際需求。舉例而言,加速落實政府提出的公共建設計畫,如前瞻基礎計畫、能源轉型、都市更新、社會住宅等,都是對擴大內需有幫助的方案。最後,持續鼓勵科技研發與創新,加快步伐執行「5+2產業」創新,不僅有助我國出口產品維持國際競爭力,同時也有助提高平均每人國民所得(GDP Per Capita),讓內需市場進一步獲得擴大的能量。

還有,企業界殷殷企盼、只有政府能做的工作,也就是全力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進程,因為多邊協議最能保障小國的經貿權益。以備戰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夥伴協議(CTPTT)第二輪談判當作起點,在既有亞太經濟合作的基礎上,積極參與美、日、澳、印四國區域對話,提早佈局橫跨太平洋與印度洋的「印─太戰略」。

最後,這次中美貿易磨擦期間,各國體會到多結交一個強大且友善的朋友,不僅重要而且有很多好處。例如中國聯手歐盟對抗美國保護主義,日本與歐盟7月17日完成「經濟夥伴協定」(EPA,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),以平衡難以掌控的貿易衝擊。台灣也應該積極跟歐盟建立友好的經濟合作與經貿關係,進一步洽簽雙邊投資協議(BIA)與自由貿易協定 (FTA)。國發會近期主導尋求歐盟對我國個資法符合歐盟個資保護法(GDPR)適足性(adequate level of protection)認可的努力,可能即是最務實、也最有可能儘早實現的第一步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reenu407bh 的頭像
    greenu407bh

    greenu407bh的部落格

    greenu407b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